2)第五百零十章 轰出一个大窟窿_网游之全球在线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道:“利器之入中国三百馀年矣,使当时有人留心于此,何至岛族纵横海上,数十年挟此傲我?”

  满清在武器装备指导思想上的保守,使清军在鸦片战争中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在洋务运动之前,清朝二百多年间,火器技术甚至比明朝末期还要退步。与明朝政府积极改进火器相比,可见满清统治者的愚昧。

  其二,火炮要具备相当的机动性。

  火炮机动性不好,就不利于大量集中,明朝的火炮无论是虎蹲炮、佛朗机铳还是后来的红夷大炮机动性都不好。

  虎蹲炮虽然不大,可发射前居然要用大铁钉钉在地上;红夷大炮本来是葡萄牙人的舰炮,重达上千斤,太笨重只适用于守城。

  反观西方,大炮的口径适当,用马匹牵引,能够短时间迅速集中形成炮兵阵地,明军也有马拉炮车,可是车上的火炮威力太小。

  就像太平天国自天京运来的五门火炮,一路上也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要不然的话,出现在战场上的火炮,就不是五门,而是十门,甚至是更多。

  其三,要有相当数量的火枪部队。

  即便是火绳枪相比弓箭也有很大优势,更不要说每分钟四五发的燧发枪。日本战国时期,织田信长的火枪三段击,可谓名噪一时。

  遗憾的是,明朝军队中从来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火枪部队。

  那些大大小小的火铳也没个统一的制式,给后勤造成极大负担;有的铳,甚至需要两个人架在竹架上操作,极为不便。

  其四,火炮要具备相当的火控能力。

  所谓火控能力,具体就是铳规、铳尺和矩度等仪器的使用以及装弹填药技巧的掌握。没有这个,火器的命中率就是一个笑话。

  一个优秀的炮手在发射火炮之前,必须估计敌人有多远。虽然从望远镜中所见人形的大小可以猜测远近,但如果使用矩度就可以精确测量距离。

  崇祯初年,明军对红夷火炮的彷製已经进入量产的阶段,然而西方利用仪器来提升火炮瞄准精密度的操作方法,却一直是当时许多明军炮手的盲点。

  洪秀全获得《明朝火炮制造技术手册》,自然是没有能力,对明朝的火炮进行改进的。能够按照手册,原样生产出来,已是极为不容易。

  因此,南路军的四门火炮,在准星上,就可见一斑。

  四门火炮,连番轰炸了一上午,也只有区区八枚炮弹,准确地命中城墙的大坑,其他的炮弹,统统都打偏了。

  杨秀清见此,气得脸色铁青,偏偏又发作不得。

  一个上午的时间,南路军又折损六千余人。算一下,南路军前前后后,已经折损三万余人,却毫无进展。

  想到天王洪秀全措辞强硬的回信,杨秀清脸色越发的难看,他传令全军,务必坚守,不轰塌城墙,绝不撤下来休息。

  ……

  木兰要塞的

  请收藏:https://m.ddbq.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