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百七十一章:官制改革_天命水浒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行政和军事,是两条截然不同的治理方式。

  打天下和坐天下的思路也不相同。

  正因如此,文臣队伍不可或缺。培养自己的文臣队伍刻不容缓。

  登州地处一角,远离宋庭中心,是一个可以安心施政的地方。

  这次的行进路线,是乘船顺流而下,在出海口折向东南,在登州府登陆,全程近千里。如果走陆路,他们这么多人,至少需要十五天。而乘船,则不到十天就到达了登州。

  自从梁山水泊打通了五丈河,获得了出海的渠道,梁山就如同龙入大海,势力范围继续扩大。

  因此,这次出行,武大、杜千、宋万、扈成、杜兴也一块跟着前往,船队路过济南府时,还将铁面孔目裴宣带了去。

  二月十二,晁盖一行抵达登州海港。

  林冲、宗泽、顾大嫂、孙新、郝思文、李俊、阮小七等人前来迎接。一番安置之后,两百巾帼营分成两支队伍,在扈三娘、贾夫人的带领下,一人五个县,开始巡回表演。陷阵营军士随行护卫。

  而晁盖也在登州开始了自己的官制改革。

  首先,要了解登州府的官吏结构。

  登州长官为知州、副手为通判,文臣方面承接六部工作的称为六曹,武臣方面,分为管理兵马的都监;管理监狱的监押;负责治安的巡检等。

  这些统称为命官。人数在12人。

  辅佐命官的佐吏,比如孔目官、押司官、鼓角、宴设、知客等职务。

  这些被称为公人。人数为20人。

  公人之下,坐在屋里,处理具体公务的办事员,被称为人吏,共计45人。

  公人和人吏,统称公吏,是有编制,官府发放月俸的人员。

  在人吏下面,有专门追催公事的,称为行走。人数约在百人左右。他们没有月俸,但靠着提成过活。

  州府中,公吏和行走十倍于官员,他们密布官员周围,承办各种具体政务。

  在落后的交通通讯条件下,各类公吏经常奔走于州府之间、州县之间及各官衙之间,对于保持政令的上行下达起了重要作用。

  此外,在灾伤赈济、兴修水利、修城筑路等各种公共事务的运作过程中,公吏均参与具体承办。

  这就是目前登州的官吏结构。官少吏多,层层分包,既不高效,也不严密。官与吏的矛盾突出。

  一方面是高福利的官员,崇尚清谈,不通实务。许多官员都是外地来任职的书生,除了读书,不会做事,即便想干事,也是两眼一抹黑,事情办成夹生饭;公吏们长期在当地,熟门熟路,稍微一出手,问题就解决,获得大家赞赏。官员干脆就都委托给公吏们去做了,自己落得清闲。

  一方面是精通政务的吏人缺乏考评晋升等有效的激励政策,出职入仕的机会较少,所任事务繁重,待遇微薄,一有过犯责罚也较重,使为吏者难以自尊

  请收藏:https://m.ddbq.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