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千零三十七章 给情人出气_定河山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何家产的身体,已经是无力在支撑统军作战。朝廷若是在这个时候全线出兵伐辽,若是只靠燕山府一路出兵,在战略上是极为不合适的。自古以来历代中原王朝,无论是讨伐匈奴,还是与突厥作战,都是多路出击的。只出兵一路,能更有利北辽,集中全部兵力对付这一路。

  而如今朝廷的可以取代何家产的武官,几乎都集中在了南线平叛。几乎无法抽掉得力人手,北上山西来接替重病的何家产。所以,于明远不建议这个时候,集中兵力全线出关北伐。在于明远看来,至少这个时候不是一个恰当的时机。长期两线作战,难以支撑的只能是朝廷。

  同时,于明远在奏折上提出,今后江南漕粮北运可以走海路。此次周致远从北辽,经过海路撤回来的经历,让于明远想到了,为了保证对北线诸路边军的粮草供应,每年朝廷都要消耗大量的钱帛,维护当年隋炀帝修建的永济渠。这条永济渠起点,是京兆府在东边的板渚。

  北地边军每年所需的粮草,除了河北路自身提供四成之外,其余的六成全部需要江南转运。江南的漕粮需要先运输到板渚,然后才能走永济渠,向北运到燕山府一线。不仅所需时日极其的漫长,沿途因为地势的原因,不少地方还需要大量的纤夫,甚至需要陆地转运一部分。

  而且永济渠因为地势的原因,从太宗年间开始,朝廷每年都要投入大量钱帛,来疏通这条早在前唐末年,便因为朝廷势微而多次淤塞的永济渠。疏通永济渠与通济渠,这两条在板渚中转,连接江南到燕山府的运河河工支出。每年已经成了仅次于黄河河务,朝廷第二大支出。

  此次周致远所部军马,不仅靠着海船保证了与自己通信的便利。在撤退的时候,不仅大量的军马,外加大量缴获的契丹马和物资,都能通过海路运回来。那么燕山府每年需要江南转运上百万石的,如果选择走海路,同样应该没有什么问题。尤其是海船运力,远超那些漕船。

  这样不仅可以节省,每年永济渠大量维护的钱帛,节省永济渠沿岸百姓民力。而且不用担心沿岸河流的洪水,尤其是黄河每年的汛情,所以在供应上更能保障。一艘海船的运力,至少也有几百石的运力,远远超过那些漕船。虽说冬季大海也要结冰,可每年三季都可以通航。

  接到于明远的这道,长达上万字的奏折,黄琼反复看了良久才放下。自己到底没有看错于明远,不仅战略眼光长远,对时局的判断也相当精确,这才是真正的老成谋国。对于于明远的奏报,清楚的知道这是如今眼下,自己最好最恰当选择的黄琼,也痛快批准了于明远奏报。

  而何家产重病缠身,倒是出乎黄琼的意料。之前,他从来都没有接到何家产

  请收藏:https://m.ddbq.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