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411章 歌星厂_奋斗1981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四六零厂和三二五厂是同一时期的产物,在六十年代建设大三线的时期,沿海地区大量工厂向内陆转移,或者抽掉精干人员和设备组建新厂。因此有了三线军工体系。

  按照当时的想法,就是建设第二套工业体系,由“一”变为“二”。让国家下定决心的根本原因是中苏危机,具体的导火索便是珍宝岛冲突。也就是当年为了对抗苏联修正主义。新中国的工业体系自“156”工程起,所谓156工程,便是苏联援助新中国156个工业项目,基本囊括了工业领域。

  老大哥要当老大,要把中国当成小弟来使唤,中国那是不能够答应的。起了冲突,老大爷在北方边境云集了上百万军队。大纵深机械化突击战术理论让部队寝食难安,又因东边有美帝国主义的威胁,我海军弱小几无,那个年月,中国的外部压力几乎是历史以来最大的。

  因此,倘若开战,如何保存工业生产能力再来一次长期人民战争,成了摆在眼前的最大的一道难题。

  深挖洞,广积粮,缓称霸战略出来。

  于是有了三线工程——将全国分为三线地区,沿海为一线,尤其是东北地区,大量的工或举家搬迁至一千多公里之外的内陆地区,或抽掉精干人员和设备在内陆地区建立备份厂。

  于是新中国有了两套工业体系,打烂了一套还有一套。

  直到今日,当年搬迁或新建与内陆地区的工厂,都还在极大地带动着当地的经济发展,甚至多为当地工业的龙头企业。

  比如成洛马厂,何尝不是成都当地的工业支柱型企业。最为关键的是,这些军字头工厂,是当年掌握着中国最先进工业技术的企业,极大的带动了地方相关企业的发展。

  具体到四六零厂亦是如此,只不过在此时,这个工厂尚且处于青黄不接的状态,远没有二三十年后那般风光。

  此时的黔贵省城也远没有二三十年后那般繁华,市区面积更是小得很。四六零厂就在郊外山里。事实上,这个省城周边全是山。山中有城,城中有山,绿带环绕,森林围城,城在林中,林在城中。这三十六个字足以形象地形容了黔贵省城的地形地貌特点。

  经过上千公里的跋涉,四人都有些乏了,瞧见了那城市,这才振作了一些精神来。

  一路上李路已经将四六零厂的历史进行了一次普及,这让除了江豪之外的二人都感到很震撼。他们也许知道内陆有许多军工厂,但是对三线建设是缺乏了解的。

  江豪坐在副驾驶那里,李路开车。

  指着前面,江豪说,“三哥,一直往前走,过了那道桥,就进了四六零厂所在的县区。”

  李路回头看了眼后座的万山和张卫伟,说,“歌星厂的位置其实不错的,未来黔贵省城发展起来之后,很容易就能把那里覆

  请收藏:https://m.ddbq.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