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七十一回 爬升_1949我来自未来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银灰色亮点似乎也发现了p-51编队,高的爬升着。“敌机!是敌机!全体准备迎战!”队长王镜缘高声的在无线电里喊着。p-51编队发生了一阵骚动。敌机?自从日本人投降后,国民党空军基本就没有这个概念了,**现在有了战斗机了?怀着对于未知的恐惧,“野马”们纷纷从巡航度拉起来,争相爬高着,准备迎接这场意外的空战。王静缘这辈子见过很多飞机,但是从没见过爬的这么快的飞机。歼五实在是马力强大的轻巧机型啊,每分钟4500米的爬升度实在是逆了天了,在每分钟仅有600米的爬升度的p-51野马机众飞行员眼里,简直就是怪物,禽兽啊!50年代战斗机空战理论的指导思想是几何空战理论,但是到了今天,能量机动理论成为了主要的空战指导思想,对空战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几何空战理论用大白话来说,那就是追求最佳攻击角度,大家都想绕到对手六点钟方位。为了这个目的,战机就拼命地追求高空高,谁站的高,谁就能居高临下发起攻击,谁度快,谁就优先占据最佳进攻位置。高空俯冲能够使动能和势能结合,就能让高度变得更高,就更能压制对手。所谓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就是这么一回事。而能量机动理论是个60年代总结性的空战理论归纳,这一理论放弃了片面追求高空高,因为所谓高空高是为了获得空战优势而存在的,如果一味的仅仅为快而快、为高而高,那就脱离了本来的目的,不再是为了夺取空战优势,而是为了争夺数据优势了。题外话不多说,总之能量机动理论强调飞行员对战斗环境的了解和战斗机迅改变飞行状态的能力,才是空战格斗取胜的要素,而多少人津津乐道的度、高度、转弯半径等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熟悉和掌握势能与动能、动能与度,度与高度、高度与势能的互相转换,尽量在转换时更少的损失战斗机的能量,也就是说更少的损失度与高度,或者说势能吧,这是空战存活到最后的关键。但这能量机动理论其实是双方实力相差不多时的战斗理论,如果是大人揍小孩,那就无所谓招数了,哪怕孩子会打一通少林罗汉拳,大人横竖也就是劈头盖脸一通王八拳就能解决问题。双方战斗机远远看见对手后就开始争着拉高起来,怎奈何p-51拼了老命还是拉不过对面那帮禽兽,眨眼间对手已经高高在上了。王镜缘飞快的数了一下:“12架,我们有数量优势。”接下来他做了决定,他打开电台:“各机注意,继续爬升,准备战斗。”空一团王海一边在最高处继续带队拉升飞机,一边对头盔里的对讲机做出指挥:“全体注意,敌人全部是战斗机,解除多高度编队,全体拉高,进入高空,准备空战。二队进入我左侧空域,三队进入我右侧空域”一大队全体十二架歼五呼啦一下散开阵型,喷气式发动机轰鸣咆哮着,狂暴的推动战机疯狂的拉高,银色战鹰一对对结伴散开,呼啸的向着高空冲去。

  阅读网址:,感謝支持,希望大家能支持一下手机网站:

  请收藏:https://m.ddbq.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